思美人兮?划龙舟兮?呷粽子兮?何妨用阅读《楚辞.渔父》一文来怀念屈原!

思美人剧照

场景一:电视剧《思美人》正热播兮,该剧以屈原为主人公,以小鲜肉为看点,用“漂白”的审美眼光和无聊的现代趣味,杜撰了许多与屈原并不相干的事——风花雪月一箩筐,惹来网上吐槽不断;如若屈原得知,会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,把电视砸个稀巴烂。

场景二:昨天去一家小笼包店子吃早餐兮,发现店家还出售粽子,粽子的包装显露出手工的痕迹,我问她是不是自己做的,她说是的。末了她问:客官,要不要买一串,回家可以撸着吃,好呷着呢!

场景三:在已变得混黄不再清澈的浏阳河水面上,一排排龙舟排开架势,蓄势待发兮;岸上人声鼎沸,大家一起叫好,鼓掌兮......完事后各回各家——快乐兮、遗憾兮、无聊兮。

感谢投水而死的屈原,为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,带来了好吃的、好玩的、还有劲爆的娱乐元素话题。

回想自己在少年时代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中,对于《楚辞》(主要是屈原的作品),是朦胧而近乎空白的。

只有两点是清晰明确的:

1.知道有屈原这个人,他是一个爱国的诗人;

2.知道一句很励志的话: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;

路漫漫其修远兮

在那个80年代的语文课本里,应该是没有一篇屈原的完整作品吧。对于成长接受知识的少年的我来说,这里无疑出现了一个看不见的“断层”。

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,一是《诗经》,二为《楚辞》。《诗经》是现实主义写作,朴实无华;《楚辞》是浪漫主义写作,想像瑰丽;回头一想,发现自己在三十岁之前,就没看过这些书呢。

残缺!

当然,现在的我是读过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,但若是我少年时代读过的话,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。

因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。如果在少年时代多读一读《楚辞》,那对于建立想像力,可是很有帮助哦!

不知21世纪的语文课本中,是否加入了像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这些有所缺失的内容。

云雾缭绕的雪峰山

哀南夷并不我知之
明朝我渡江湘
车至鄂渚我反顾
临秋冬之凄风
牵我马放山泽
缷我车宿方林

人车舲船逆上沅
齐举桨浪淘汰
船徘徊而不思进
遇回水而停滞
朝发于枉陼
夕宿辰阳

苟延我心且端直
虽僻远又何伤
入叙浦我心徘徊
迷不知途何如
林深深而阴冥冥
猿猴之所居

山高峻以遮蔽日
谷幽晦又多雨
雪花纷飞白无垠
哀我今生将无乐
幽独处行山中
我走正道而不犹豫

——屈原.《涉江》节选

带给我的画面感,就像一部行进中的公路电影。屈原是楚国人,在流放的路途中经过叙浦,这个地区在当时尚是蛮荒偏僻之地。屈原跋山涉水,一路走来,沿途自然环境结合自己的苦涩心情,写出了凄美浪漫的《涉江》。叙浦靠近我的家乡,当看到“林深深而阴冥冥 ,猿猴之所居;山高峻以遮蔽日,谷幽晦又多雨”,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家乡那常年云雾缭绕的雪峰山的远古形象——这也是我为何遗憾在少年时代没有读过《楚辞》的原因之一。

屈原《渔父》

可以用什么方式去纪念屈原呢?不妨读一读这篇《渔父》。

《渔夫》原文及翻译:

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;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与?何故至于斯?”

(屈原被放逐之后,在江湖间游荡。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,脸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:“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?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?”)

屈原曰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

(屈原说:“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,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,因此被放逐。”)

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

(渔父说:“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,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。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,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?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,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?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,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?”)

屈原曰:“吾闻之: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,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身于江鱼之腹中,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”

(屈原说:“我听过这种说法: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,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。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?我宁愿投身湘水,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,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?”)

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。歌曰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遂去,不复与言。

(渔父微微一笑,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。口中唱道:“沧浪水清啊,可用来洗我的帽缨;沧浪水浊啊,可用来洗我的双足。”便离开了,不再和屈原说话。)

读完了,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,也很有哲思。同时,如果你读过屈原的《九歌》、《离骚》等作品,你会发现此文的“画风巨变”,很可能产生如下一个疑问:

带着一点儿调侃屈原的味在里边,这是屈原自己写的吗?

感觉不太像,却又感觉文中的屈原无比真实。

之所以感觉《渔父》不像屈原所写,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来看,此文的风格不是很“屈原”;相反,它的风格很“庄子”。庄子学派最喜欢通过寓言讲故事——用一个短篇的、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,将所要表达的东西融入进去,从而潜移默化地让人接受。

再从写作的视角出发,屈原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“我”出发,写自已的所见所感,是主观的、感性的、直抒胸臆的,像“香草”、“美人”这些词的出现频率极高;而《渔父》一文,则是出奇的冷静,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,冷眼旁观下方江潭边所发生的一切...... 这在文学创作上是什么梗——上帝视角吧!

此外《渔父》全文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僻难认的字,而如果去看其他屈原的作品,则会发现有好多字不认识,因为屈原的作品是用古代楚地方言写的,也许在当时并不存在阅读困难,但在现代以北方普通话为主的语境中,阅读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,需要参看注解和拼音用来辅助理解。

《渔父》一文通过对话,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之间的碰撞,渔父说的话,体现的是老庄哲学一派的思想;屈原说的话,则捍卫着屈原所坚持的人格操守。

  • 屈原是孤傲的、狂妄的——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谁人敢说如此大话!
  • 渔父是理智的、明哲的——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......这是极高的处世智慧(好有深度高度,也好难消化)!
  • 屈原是固执的,渔父是灵活的——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;
  • 对于不喜欢、不愿意做的事,屈原表现是偏激的,直接的,而渔父则是曲线隐含式的;
  • 屈原是“倾听自己内心声音”的那个人,不愿意违背内心的真受感受去做虚于表面伪善的人,做绝对真实的自己;渔夫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,但采取的方式方法会不一样;
  • 面对生命危险,屈原是“舍得一身剐“;而渔夫则是明哲保身法则——先保护好自己,再求其他;
  • 屈原是直来直去的,渔夫则是曲中求直;
  • 屈原总喜欢"自找苦吃",渔夫则懂得追求平淡人生中的快乐;
  • 屈原活在自己构造的痛苦世界中,身陷桎梏而不能解脱,而渔夫则洒脱多了,该吃吃,该睡睡;
  • ......

屈原和渔父的价值观

(注:此图分析两人不同的人生哲学,摘自网络——百度图片)

渔父坚持自已的价值观,屈原亦如是。但老庄哲学的一个思想是:不与争,是以渔父听完屈原的回答后,虽然价值观念不一样,但渔父并不与屈原相争,只是轻轻一笑,摇橹而去。留下一个潇洒远去的背影,让屈原待在原地继续发呆行呤。

这并没有对与错,只是选择和坚持与否,碰撞完了,大家还是各行各路。

从现代阅读来看,《渔父》似乎带有一点儿调侃味,但这只是表象;在笔者看来,《渔父》一文,通过对话背后的价值观碰撞,表达了对屈原高尚人格的尊重和惋惜,可以说是一篇深切地怀念屈原之作。

最后——

《渔父》是不是屈原所作?至于这个考证,就让那些争得头皮血流的学者们去研究吧!

《渔父》是不是屈原所作?并不重要。重要是你去阅读它,去体味它。

看一些屈原的诗句:

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。
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!
——屈原.《离骚》

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
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
——屈原.《九歌.湘夫人》

青云衣兮白霓裳,举长矢兮射天狼;
操余弧兮反沦降,援北斗兮酌桂桨;
撰余辔兮高驰翔,杳冥冥兮以东行。
——屈原.《九歌.东君》

惟天地之无穷兮,哀人生之长勤;
往者余弗及兮,来者吾不闻。
——屈原.《远游》

美兮!内涵兮!有想像力兮!

2017年端午节

——2017年端午节,不妨去读一读屈原的作品吧,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屈原,也许和思美人、看划船和吃粽子相比,要更实在坦诚一些!

韵华/2017.5.25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