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运营与IP建设学习:图文类/视频类内容生产链、生产频率

如何使用图文类内容建设IP?

(看图就好。无需解释)

如何使用视频类内容建设IP?

(看图就好。无需解释)

除了图文和视频,其他形式的内容有哪些?

除了图文、视频两大类,内容便进入到一个更加宽泛的领域,一切针对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知识型输出,都可以算作是内容。社群、训练营、直播、课程、线下活动、工具是6种建设IP的高阶形式,在这个框架里图文、视频都成为了更小的单元。

(甲爸学习了,这拓展了对内容的边界和认知)

泛财富行业关注的内容有哪些?

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更具体的几种类型:①投资人更关注什么?②投顾更关注什么?③私募管理人更关注什么?④机构的领导更关注什么……

你会发现,基于不同的受众,对于内容的焦点会有不同。

所以在内容制作的起点,我们要重新问自己一遍:

所写的文章、录的课程、做的直播是给谁看的?

站在投资者和投顾(理财师)的角度,我们可以把内容焦点简化为【赚钱】——投资人希望通过买基金赚钱,投顾希望通过卖出基金赚钱。基于这个目标,再细分成:市场(策略)环境、管理人、产品表现、原因分析、改善方法等。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做内容的维度,你可以将目前财富相关的视频也好、文章也罢,悉数做个归类,都可以划入上述5个部分中。

(这个可以参考借用,换为自己所在的行业或服务的对象,如企业主,营销经理、学习者等)

为什么要关注内容频率?

内容相关的频率有三个:①生产频率;②输出频率;③消费频率。

举个例子,现在做小视频的人很多。生产一个3分钟的小视频要多久呢?快的话半天,做得精细一点可能2~3天。也就是在制作团队不扩规模,不优化流程的情况下,1周差不多做4~5个小视频(平均每天1个),这是生产频率。

输出频率是指你拿到成品后,每周发1个,或者每周发3个,说白了就是你把内容对外展示的频率。

消费频率是指受众看1个3分钟的小视频,最多花3分钟,有可能就1分钟(有些听几句,就不看了~)。

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:小视频制作需要1天(录制+后期全部加起来,粗略算),看完就3分钟。即便你1天发1个,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也就那么几分钟,除非这个小视频非常火爆,引发了连锁反应(转发,大面积扩散)。除此之外,供给侧压力较大。如果想要增加输出量、提高输出频率,那就得扩张团队,这就意味着增加投入(成本)。

很多人做到后面坚持不下去,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供给和需求匹配不起来。比如,要求你推文日更是不是压力很大?但我为什么可以轻松做到呢?很多人说我写作能力强,这只是一方面,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合理使用了“频率”。我会在双休写完下周工作日需要发布的5篇文章,有时候没感觉可能写个2~3篇。这样我在时间上就有足够的余地再去写新的文章。以前我在起点写小说的时候,最初先要屯10万多字的稿件,然后开始发布。一开始一天三更,吸引读者。同时写后面的章节,随着读者越来越多,频率调节成一天一更,再是一周三更等……如果什么准备都没有,上来就开篇写,很可能因为一些额外的干扰,导致断更——这对内容生产和运营是很大的灾难,就像流水线停产一样。

十三、什么是专业内容生产链?

如果你把内容生产看成餐饮,那么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环节:

首先是原材料,比如上好的M10,你可以用来做牛排,也可以用来做牛仔粒。怎么做是加工的方式(菜谱),牛肉到牛排的过程是原材料到菜的过程。菜出品有标准,然后再给到客人去消费。

内容生产也是一个链条,从素材开始,包括数据、文字、报告等。然后基于这些素材去进行加工,生产过程可以是自己写(原创),也可以联合创作,或者外部供应。

对于完成品我制定了3个标准(根据无鱼的受众),方便看+容易懂+简单用。最后这些成品向C端个人(投资人、投顾、以及其他从业者),以及B端(机构、私募、家办)输出,但最终消费还是具体的个人。

生产链的核心在于①素材的供应;②生产方式(工艺);③生产者(内部,外部,内+外)

什么是内容运营?

一句话可以概括,内容运营就是将生产频率、输出频率、消费频率匹配优化。

原文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17286697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